(圖源:OfficeMate歐菲斯商城-辦公用品O2O一站式采購平臺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)
在科舉時代,由于一場考試需要持續(xù)一日甚至多日,且考場的環(huán)境較為艱苦,考生需要帶上考場的東西除了文具之外,還有干糧、燈燭等。古代人裝盛文具的容器并不像如今的筆盒、筆袋一樣小巧輕便,個頭和容量都要大上許多。以科舉制度較為成熟的明清時期為例,當時的考生用來裝盛文具和各種生活用品的容器名叫考籃??蓟@形似古裝劇中常見的長方體食盒,共有兩三層,多用柳條或竹子編織而成。
在古代,假如考生通過了院試、鄉(xiāng)試,需要進京參加會試,要準備的東西就更多了。衣食銀兩、養(yǎng)馬住宿,進京趕考的耗費巨大且舟車勞頓,這是我們大多數(shù)現(xiàn)代人難以想象的。如此繁重的“前置任務”使得為科舉考試增添了許多門檻。盡管初衷是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,但在實際操作中,考試的結(jié)果會受到考生的家境、官場的人脈以及各種意外情況等因素的影響,以至于科舉制度在后期變得僵化,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。在科舉考試從興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中,又有多少莘莘學子的命運被改變?從文具的變遷中,我們或許能夠略窺一二。